close

  中新網鄭州5月13日電 (王秋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緣分,在過去的十年中,我曾經三次來到中國,古老而又悠久的歷史文化、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讓我最後下定決心到中國學中文。能夠再次來到中國,我覺得這就是緣分。這就如同一條鎖鏈上的扣環,一環扣著一環,讓我與這裡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烏克蘭留學生娜塔麗亞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道。
  近日,筆者見到了外表看起來陽光而又灑脫的烏克蘭女孩,高高的鼻梁,凈白的膚色,同時還擁有著一雙美麗而又深邃的眼睛。一口流利的中文,再加上溫柔而又動聽的聲音,讓人難免會感到有些小小的吃驚。在校園裡,娜塔麗亞就像是一位專業導游,帶領筆者穿梭在她所在的校園的公寓樓和宿舍樓之間,一邊向筆者介紹她的學校情況,一邊與對面走來的同學熟練地打著招呼。
  “這裡的環境非常好,也非常漂亮,如果你能提前幾天來,一定能看到校園裡盛開的各種各樣的花,可惜現在已經過了花期。”“每逢到了周末,校園裡來來往往的不止是我們這些學生,還有從市區來的一些中國朋友,你看,前方不遠處就有幾個。”塔娜麗亞順著手指的方向向筆者介紹說。
  娜塔麗亞介紹,她到中國差不多一共有四年的時間,在到中國學習中文之前,她曾經在烏克蘭的利沃夫國立音樂學院外事辦工作,期間,由於與中國留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她通過自學和這些學生溝通和交流,所以現在的口語才會非常流利。但是針對一些中文知識還是很不理解。另外,她自中文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也不清楚,所以就來到鄭州學習中文能夠拿到一個文憑。同時,也希望自己為兩個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做出小小的貢獻。
  要說起與中國的不解情緣,娜塔麗亞說,她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04年,曾在烏克蘭認識的一位中國朋友邀請她來湖北荊州,帶著好奇、充滿著幻想來到了中國。娜塔麗亞向筆者介紹說:“那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有很多古老的建築,在那一座座不同年代的古建築中蘊含著數千年的文化歷史,第一眼看到它就使我對這個古老民族和文化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迫使我去瞭解這裡的人、這裡的事、這裡的物、這裡的文化。然而,如果想要瞭解這裡的一切就必須先去接觸中文,後來,我買來一些書籍,從最近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慢慢的還能用一些簡單的口語與中國朋友聊天。”
  “當時,在荊州很少能見到外國人,所以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國人,他們非常熱情,也非常願意和我交流,幫助我學中文口語。在荊州的一年時間中,我努力的學習中文,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我回到了烏克蘭,但是仍然忘不了在中國古老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次來到中國,我心裡也非常不清楚,但我還是一直努力的去自學中文。機會終於來了,2007年我來到河南鄭州工作,教學生學俄語。然而,兩年後我再次回到烏克蘭,不久下定決心再次到中國,不過,這次到中國的目的就是學習中文。”
  在中國斷斷續續的四年生活,娜塔麗亞認為,中國人很體貼,很會關心人,雖然在其他國家也有,但是卻沒有中國那麼明顯。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深厚,很多事物都是外表所看到現象的和裡面蘊含的內容是不同的。如果第一次看到某種事物,不能在這個時候做出判斷,說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只有瞭解裡面的所要蘊含的內容才是最真實的判斷。由於對中文知識的匱乏,目前娜塔麗亞還不能完全做到,所以她還在努力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
  在娜塔麗亞看來,中國文化的最特別之處,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中秋節的時候可以吃月餅,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吃粽子,在春節的時候還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這些吃起來都非常美味,有一次回家,我還特意帶了一些給爸爸媽媽,他們也覺得非常美味。”
  “最有趣的是,在中國期間,我還與鄭州的朋友們一起包粽子,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端午節。包粽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當天,我們準備好了蘆葦葉、糯米、豆沙、紅棗。最有意思的就是包粽子的那個蘆葦葉,從一個又長又窄的葉子,經過大家的簡單的操作,就把裡面的糯米包裹的嚴嚴實實,然後取來一根細長的繩子捆綁一下,再打個結,放在鍋里蒸煮就可以了。而且在大家的幫助下,當天我也包了一個粽子。”
  由於娜塔麗亞沒有中文名字,所以她同學和朋友中年齡稍大一點的會稱她“小娜”,年齡小點的稱“娜姐”,還有一部分人稱她為“娜娜”。“剛開始有些不明白,後來有人向我解釋,如果一個人願意稱呼你的‘小名’,這表明瞭你的這些朋友願意與你親近和友好,同時這也是一種最直接方式。現在,只要聽到有人喊我‘小娜’‘娜娜’‘娜姐’,我心裡就非常高興,心情也很舒暢。中國朋友的善良、友好,讓我感覺到他們就是我的家人,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娜塔麗亞笑著說。(完)  (原標題:一個烏克蘭留學生的講述:與中國結下不解情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v68qvru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